RECOVERY臨床試驗是由牛津大學等機構與英國政府聯合進行的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旨在測試治療COVID-19的一系列潛在療法,包括低劑量地塞米松。英國超過175家NHS系統中的醫(yī)院入組了超過11500例患者。
截至6月8日,共有2104例患者隨機接受地塞米松(6 mg,每天一次,療程為10天)的治療,并與4321例隨機接受常規(guī)治療的患者進行比較。在僅接受常規(guī)治療的患者中,28天死亡率在需要接受機械通氣的患者中最高(41%),在僅需要吸氧的患者中居中(25%),在不需要任何呼吸干預的患者中最低(13%)。
地塞米松使機械通氣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1/3(比率為0.65 [95% CI:0.48-0.88];p=0.0003),使其他單純吸氧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1/5(比率為 0.80 [95% CI:0.67-0.96];p=0.0021)。不需要呼吸支持的患者沒有獲益(1.22 [95% CI:0.86-1.75];p=0.14)。
該試驗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牛津大學納菲爾德醫(yī)學部的Peter Horby教授說:“地塞米松是第一個被證明可以改善COVID-19患者生存率的藥物。這是一個備受歡迎的結果。對于那些需要吸氧治療的患者,其生存獲益明顯更大,因此地塞米松現在應成為這些患者的標準治療。”
關于是否對COVID-19患者使用類固醇進行治療一直存在爭議。在疫情爆發(fā)初期,《柳葉刀》雜志上發(fā)表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治療COVID-19患者,皮質類固醇需謹慎使用。隨后,中國一線醫(yī)師發(fā)表觀點,認為反對濫用激素,但是對重癥患者,可以嘗試短程、中小劑量的激素。雙方都指出,期待未來能有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為臨床治療提供高質量的證據。我們期待從這一大型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中獲得的證據能夠進一步指導對嚴重COVID-19患者的治療。
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1/2期臨床研究揭盲
日前,國藥中國生物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1/2期臨床試驗盲態(tài)審核暨階段性揭盲會在北京、河南兩地同步舉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疫苗專班、國家科技部生物技術發(fā)展中心有關專家出席。揭盲結果顯示:疫苗接種后安全性好,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不同程序、不同劑量接種后,疫苗組接種者均產生高滴度抗體,0、28天程序接種兩劑后,中和抗體陽轉率達100%。
此次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滅活疫苗臨床試驗為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1/2期臨床研究。旨在評價新冠滅活疫苗在18-59歲健康受試者中,按照低、中、高劑量和0、14;0、21和0、28不同程序接種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重點關注疫苗接種后的細胞免疫變化情況,探索了疫苗接種的免疫程序、免疫劑量、安全性、免疫原性及體內抗體水平的變化趨勢。截至目前,1/2期臨床研究受試者共1120人,已全部完成2針次接種。
此次臨床試驗方案經過了周密設計,揭盲過程嚴格遵循科學性和嚴謹性,疫苗接種后,接種疫苗組受試者均產生高滴度抗體,18-59歲組中劑量按照0、14天和0、21天程序接種兩劑后中和抗體陽轉率達97.6%,按照0、28天程序接種兩劑中和抗體陽轉率達100%。
目前,中國生物正在積極推進3期臨床的海外合作,與多個國家的企業(yè)及機構確定了合作意向。